“缘起”
隋唐时期建立的净土宗
是当前中国佛教流行最广
影响最深的宗派之一
阿弥陀佛是净土宗的主尊佛
因此,礼拜、观想、称扬
念诵阿弥陀佛
也是净土法门的主要修行方法
可是,中国最早的阿弥陀佛
或无量寿佛造像
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知道吗?
早期净土信仰
净土宗是在隋唐时期正式创立的宗派。那么,在隋唐之前净土的弘扬又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呢?
其实,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至隋唐时期,净土并非单指弥陀净土。在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流行更广泛的是弥勒净土。如道安大师著有《净土论》,倡导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乃至唐代玄奘与窥基大师都以弥勒净土为行持依归。
另外,跟据不完全统计,北朝时期在云冈和龙门石窟建造的佛像中有释迦牟尼佛像尊、弥勒佛像尊、阿弥陀佛像29尊、观音像82尊。由此可以看出,北朝时期弥勒造像远远超过阿弥陀佛造像。
但这一数目在唐代时期发生了变化,如释迦牟尼佛像40尊、弥勒佛像60尊、阿弥陀佛像尊、观音像9尊。从造像数目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在唐朝时期的弥陀净土信仰已超越弥勒净土信仰。
虽然净土宗(弥陀净土)在隋唐时期正式创宗,但弥陀净土的经典从东汉时期就已开始翻译。如东汉支娄迦谶所译的《般舟三昧经》、曹魏康僧铠译的《佛说无量寿经》、支谦译的《大阿弥陀经》、刘宋畺良耶舍译的《观无量寿经》以及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等。
在东晋时期,慧远大师开始提倡念佛三昧,并在庐山结社念佛,书佛画佛及著万佛影铭,还致书给鸠摩罗什大师询问关于念佛三昧见佛之境。
虽然慧远大师被认为是弥陀净土宗的开创祖师,在早年,慧远大师随道安大师也学习禅法和般若及其重视戒律,并精通《法华经》。
在北魏时期,亦有昙鸾大师弘扬净土,并奠定净土宗的基本理论。唐代,由善导大师圆满了净土宗的创立。
中国“第一”尊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像
净土宗把称扬、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和礼拜、观想阿弥陀佛像作为修行的方法。
因此,阿弥陀佛像在净土法门的修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中国的第一尊阿弥陀佛像是什么时候有的呢?以及佛像又是什么样风格的呢?
根据考古发现,在四川多处东汉时期墓中发现的摇钱树与佛像,以及三国、西晋、东晋时期墓中发现在魂瓶上装饰佛像是否与阿弥陀佛和往生净土信仰有关,目前还没有直接相关文献和证据去证明。
但是,佛像与西王母等道家神像同时装饰在冥器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人死后能够生天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晋永昌元年(公元年)魂瓶佛像,浙江杭州博物馆
跟据文献的记载,在东晋时期已开始造无量寿佛像。如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伴于无量寿佛像前立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东晋著名雕塑家戴逵(-)与其子戴顒在山阴灵宝寺制作的弥陀及夹侍二菩萨木像,据推测应为西方三圣。可惜的是,这些造像都没有保存下来。
早期,在佛像上雕刻佛名并不多见,且手印也多为施无畏印或禅定印,所以给对早期佛像的辨别带来一定的难度。
△炳灵寺石窟窟6号龛
但是在甘肃炳灵寺石窟第窟6号龛内发现的一佛二菩萨塑像,中间佛像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并于佛像后壁上题名“无量寿佛”,两则胁侍菩萨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而且及其珍贵的是在窟内墙壁上有约字的发愿文题记,最后一行书写“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造”。
△炳灵寺石窟第窟内墙壁龛题记
建弘是十六国时期西秦太祖文昭王伏炽磐的年号,建弘元年也就是公元年。这段题证实了窟的建造年代,也为窟6号龛内的无量寿佛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提供了塑造年代的佐证,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且有题名的无量寿佛或西方三圣。
炳灵寺石窟无量寿佛造像风格
炳灵寺石窟窟6号龛内的无量寿佛造像,发式为在西域流行的磨光肉髻,此种发式不曾在印度本土发现过。
是佛像传入中亚和西域后,以石窟壁画发展的佛发髻样式,并影响十六国及南北朝、乃至唐朝时期的中原造像。
△炳灵寺石窟窟6号龛西方三圣
佛衣紧贴身体,大衣从左肩披到右肩然后覆盖右臂及双腿,袒露前胸,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僧祗衣。衣纹由阴刻线条衬托出来,线条柔美,突出佛衣自然的褶印。
这种佛衣的样式是犍陀罗和笈多风格佛衣传到西域诸国后逐渐演变的风格,并一度成为凉州地区的主流风格,所以宿白老先生称这样的佛衣及佛像风格为凉州模式。
手印
之前讲到,早期的佛像手印并不像今天有那么多种类和繁杂。早期佛像的手印相对比较简单,如炳灵寺窟6号龛内的无量寿佛是禅定印。
如果不是佛像后的题名及两则的菩萨,很难辨别此尊佛像是无量寿佛。另外,结禅定印的无量寿佛与当代以与愿印为主流的阿弥陀佛手印有很大区别。当代阿弥陀佛像多以右手与愿印,左手托莲花。
△炳灵寺石窟窟6号龛凉州模式佛像
这与早期无量寿佛结禅定印与早期流行的禅观有很大的关系。如早期的《安般守意经》、《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等,特别是与极乐净土相关的《般舟三昧经》,描述了念佛与禅定中见佛。
在《大乘大义章》中还记录了关于慧远大师致信给鸠摩罗什大师问及关于《般舟三昧经》中念佛三昧见佛的问题,以及鸠摩罗什大师回答见佛三昧的细节。另外,隋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行于止观归于弥陀净土。
由此可见,止观、禅修对净土修行的重要性。三昧,是梵语Samādhi的汉译,又译为三摩地,是禅定的境界。因此,早期无量寿佛结禅定印与禅观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说明,初期极乐净土的修行方式。
另外,从《无量寿经》中我们也发现,在早期关于弥陀名号的使用多以无量寿佛与阿弥陀佛相互混用。通常认为,无量寿佛即是阿弥陀佛,只是翻译的不同。那么,此中又有何区别,为何混用呢?在历史中,什么时候开始用无量寿佛的名号,什么时候又转用阿弥陀佛名号的呢?无量寿佛与阿弥陀佛是一是异?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个去探讨的话题。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