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黄氏后人,你应该知道的事

守恭公一生曾经做了三件大事:种桑、养蚕、织锦,为开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献园建寺,为泉州佛教创立基地;遣子外出,鼓励子孙独立创业。

唐贞观三年(己丑年,公元年)正月十五日,守恭公诞辰之日。

守恭公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七里,种桑养蚕纺绸,富甲一方。

守恭公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济贫扶危,仁风义举,名闻遐迩,世称“长者”。

守恭公之所为长者,乃贵显者之称也。佛经称:具备十德者为长者:

(一),姓贵。种姓高贵,出身高贵。

(二),位高。社会地位高。

(三),大富。财物多。

(四),威猛。有威德力,勇猛精进。

(五),智慧深。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六),年耆。年纪大。人生经验丰富,做事就更牢靠。一个人经历了种种坎坷、种种变故,之后就会变得智慧深,看问题就不一样。

(七),行净。行为清净。

(八),礼备。是知书达理的。

(九),上叹。受到大德之人称叹。

(十),下归。为大众所归敬。就是有威望,有群众基础,上面的人赏识他、推崇他,下面的人敬仰他。

唐垂拱二年(丙戌年,公元年)

守恭公献桑园建寺。传说在建造寺院时,天空中飘来一大块紫色云朵,遮蔽着大殿,又称紫云寺。公所传子孙遂以“紫云”为堂号,称为“紫云黄”,此即紫云黄氏肇宗之由来。

开元寺:

(1)垂拱二年(年)初名莲华道场

(2)长寿壬辰(年)改为兴教寺

(3)神龙乙巳(年)改额龙兴寺

(4)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年(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有司复以应命,改额开元寺。

(5)至元乙酉()大开元万寿禅寺

(6)年3月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屏:

寺前一座高大的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宽15米,高6米,“紫云屏”三字分别刻在三块方形版石,石各50公分见方,顺序嵌于开元寺前的照墙上,字为隶书,笔力端庄,神韵绝俗,为明代书法家陈于王之手笔。

开元寺山门上悬挂的“紫雲”二字

未见落款,据《笋江黄氏家谱·卷1《开元纪》》载:“先是,佛殿前有紫云盖地凡草不生之异,故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云。”落款有两行字:天台可中书,古豉崇会立。根据《泉州开元寺志·紫云开士传序》所说:崇会是元代至正年间的开元寺住持,写匾额的释可中,他们都是元代人,而且同为佛门弟子,彼此有交往,合作。

檀樾祠

(一)檀樾,施主也。唐开元寺僧匡护建,以祀始祖守恭公。在本寺后与旧伽蓝祠相望,塑公神像,岁时顶礼。但因祠在寺中,所奉祀守恭公与五安公神座,系为施主,故依旧称。自明至今,开元寺檀樾祠皆由紫云黄氏族人管理、祭祀与修缮。为紫云黄氏祖庭。

(二)规格:檀樾祠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格局,共四进,硬山顶,砖木石结构。

(三)一进门厅

1、大门背后,木刻檀樾祠(加冠进爵像)匾额一方

2、祠内第一个天井中,有两株约年的古桧柏,曲枝蟠虬,犹为可观。

3、石刻楹联

阴刻隶书“同祈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石柱联文一对,系指清光绪六年(年)庚辰科,同科高中文状元诏安纬公房黄思永,武状元安溪纲公房黄培松。

4、明天启五年(年)进士姜逢元撰文的《泉州府开元寺檀樾祠祀田记》石碑和清雍正七年(年)所立的《开元寺黄氏祠堂碑记》碑刻。

(四)二进门厅

1、厅前左壁立石刻“祖训一方,右壁立石刻“昭穆”一方。

2、石柱楹联

名区不减曹溪兰若洞开乞地却非卢行者

佛国独推晋水桑园首倡好施窃比陈亚仙

3、厅顶上悬挂“世受天恩”匾额

右上方书“赐进士及第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为”,左下书“吴县博士新擢浔州司理黄思新立”。“世受天恩”四字是明嘉靖四十一年(年)壬戌科状元、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手书的,立匾者黄思新为隆庆四年(年)庚午科举人、云南弥勒州知州。该匾是为褒扬紫云黄氏族人(溪后黄瓒家族)世代蒙受皇帝恩惠所制。

厅正中塑奉守恭公座像、左右塑两侍童立像,前置供案桌。

4、前厅柱刻板楹联

温陵苏茂相敬题:

一宅舍菩提,永旁慈筏慧灯,达矣哉,每怪时人言是我宅。

五安居子孙,各称兰芽桂茁,盛矣哉,方知祖德欲遗以安。

后学镜山何乔远撰:

露垂甘雨凝紫菡萏生桑我宅中遂成摩诃世界

名僧出尊佛居礽昆拜祖千载后还瞻证果菩提

5、厅中周围还挂有木刻匾额十二方,其中状元五人,榜眼二人,探花三人,各一方;进士二百九十三人名列总匾额二方。

(五)三进过堂

(六)四进后厅

1、木刻“诒安堂”匾额,诒安堂取诒子以安、世代绵延、燕翼弥长之意。

2、石柱楹联:

养志效前贤有宅有园从亲所与

兴家无长物一驴一钹随遇而安

3、神主龛:厅中公妈龛、龛前置供案桌。

(七)春祭祠堂:春祭定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守恭公讳辰),天启元年(年)四(五)安合置祠田轮收起。

认祖诗

唐垂拱二年(年),守恭公遣五子分居“五安”

临别时赠与《示儿诗》(又称《认祖诗》,俗称《铙钹诗》)一首:

骏马登程往异方,

任从随处立纲常。

汝居外境犹吾境,

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

晨昏须荐祖宗香。

苍天有眼长垂佑,

俾我儿孙总炽昌。

五子居五安

守恭公元配李氏,生四子,经、纪、纲、纶。又配司马氏,生了第五个儿子纬。

(1)长子黄经迁居南安县北芦溪隍山(今南安市罗东镇蔡厝村)

南安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置东安县。

晋太康三年()改名晋安县,属晋安郡。南朝梁改为梁安县。

天监(—)中析晋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今泉州、厦门)、兰水(今莆田)、龙溪(今漳州北部),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

隋开皇九年()改郡为县(五代曾改名晋平县、晋安县、梁安县),辖地包括今莆田、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

唐武德五年()置丰州,贞观元年()丰州并入泉州(州治今福州)。

贞观九年(),再次并丰州入泉州(今福州)。

嗣圣初()分出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南安县城丰州为武荣州治(故南安又别称武荣)。

久视元年()迁治今泉州鲤城,丰州仍为南安县治。

(2)次子黄纪迁居南安县东黄田(五代闽国时更名锦田,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

惠安:

汉属会稽。唐属武荣州,开元八年(年)属晋江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取“以惠安民”之义称惠安。

(3)三子黄纲迁居南安县西葛磐头(今安溪凤城)

安溪: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以南部都尉地为建安郡,增设东安县,安溪属东安县。

晋太康三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安溪属晋安县。

南朝宋泰始四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齐仍为晋安郡。梁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安溪属南安郡晋安县。

隋开皇九年(),改南安郡为南安县,安溪属南安县。唐武德元年(),南安县属建州。五年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丰州。贞观九年(),丰州并入泉州(即今福州)。安溪仍属南安县。嗣圣元年(),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武荣州南安县。景云二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即今泉州),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乾元元年(),复为泉州。安溪一直属南安县。

唐咸通五年(),划南安县西界两乡始置小溪场,属南安县。后周显德二年(),小溪场监詹敦仁向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申请建县获准,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县,属清源军。

宋乾德二年(),清源军改为平海军。清溪县属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乃复为州。清溪县属泉州。

宋宣和三年(),厌其名与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腊起义地)同音,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改清溪为安溪,属泉州。

(4)四子黄纶迁居南安县南坑柄(今同安县新圩镇金柄村)

同安:

晋太康三年(年)析东安县置同安县,当年即废。唐贞元十九年(年)析南安4乡置大同场,为县之前身。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年),正式升场置县,辖3乡11里。

(5)五子黄纬迁居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

诏安:

诏安地处闽粤界区,属于福建省最南端。晋义熙九年(年)起,诏安属义安郡绥安县地,至隋开皇十二年(年),绥安县并入龙溪县,诏地遂属龙溪县。

唐垂拱二年(年),析龙溪县南境故绥安地置漳州并立漳浦县、怀恩县,诏地遂属漳州怀恩县辖;

开元二十九年(年),怀恩县撤销,地入漳浦县,诏地遂属漳州漳浦县。

紫云黄氏先贤传有《会亲诗》一首:

五安五子炳千秋,

知是开元共一流。

欲识紫云真道脉,

源头始祖在泉州。

守恭公忌辰

唐太极元年(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守恭公逝世,享年84岁。

守恭公墓

(1)位置:泉州西郊白塔后的西山(今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塔后村东北侧),墓园衍生蔷薇,俗称“刺仔墓”。

(2)座向:辛向乙兼戌辰。明崇祯五年(年),重修立碑,(碑高1.12米,宽0.84米)并建庵护墓。

(3)现实意义:涉台、涉侨文物。

(4)文物保护单位:

年,被批准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11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牌坊楹联:

牌坊石柱正背两面,刻楷、行、隶、篆名联六对。联文曰:

正面:

科第联膺江夏家声远

桑莲启瑞紫云世泽长

晋水羡长流裔蕃四海

泉山留胜迹泽播五洲

七里桑园肇建莲花寺

千年世胄同吟铙钹诗

反面:

八十四春积德名同一寺

千三余载流芳泽被五安

宝地乐捐千古紫云驻

佳城喜得万年灵气行

南惠溪同诏安安毓秀

经纪纲纶纬子子传芳

(6)冬祭墓:冬祭定每年立冬日,崇祯元年(年)议举后永为例。

十一

泉州

唐嗣圣元年(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建)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

唐圣历二年(年)复以泉州(治所在今福建)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仍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今仙游县),隶属武荣州。圣历三年州复废入泉州。

唐久视元年(年):又于今泉州市区置武荣州。

唐景云二年(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

唐天宝元年(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 唐·乾元元年(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泉州紫云黄氏(五安)总谱编委会

《紫云屏》期刊编辑组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文:黄雄勇整理

责任编辑:黄佳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zf/164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