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是全球公认的危害人体健康“首位”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肝病患者呈日益上升的趋势,据报道,全球每年都会有超过80万的人感染肝脏疾病,而我国感染人数就占总数的近六成左右。而肝脏又是一个“哑巴”器官,患上肝病之后,早期人体大多是不痛不痒的,往往到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早晚期了,白白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注意以下这些易犯的错误,及早做好调整
一些肝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会做出一些本能的选择和调整,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想法和做法却严重背离了医学道理,甚至因此加剧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很多肝硬化患者在使用利尿剂以后效果不好,小便量很少,腹胀难受的情况下,很多患者尽管口干非常明显,但却不敢喝水,因为他们担心喝了水之后小便出不来,腹胀反而更加厉害。其实不然,正确地做法应该是该补则补,该利则利,保证日常生活所需,利尿剂不要过用,当效果不好时一定要寻找原因,是不是与蛋白低有关?还是感染没有控制好?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肝昏迷患者不能补蛋白?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担心,静滴人血白蛋白不会诱发肝昏迷,因为成品的人血白蛋白输入以后可以直接发挥作用,不需要经过分解以后再合成,它与吃进去的蛋白质不一样,后者不能直接被利用,它需要先分解为氨基酸,然后再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大量蛋白质分解势必会影响血氨水平,诱发肝性脑病。
肝昏迷患者要素食,不能沾荤腥?我国发布的肝性脑病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肝硬化等严重肝病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蛋白质营养支持方案,强调不宜长时间过度限制蛋白质饮食,否则会造成肌肉群减少,更容易出现肝性脑病。
中医四诊合参,治慢性肝病求本
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低,这种情况下用利可君等升白细胞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大,即便是短期内有所上升,一旦停用又会回复原状,肝硬化、脾大的根本问题不解决,白细胞很难回复正常水平。很多肝病患者在西医药物的治疗下难以见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又害怕发展严重导致肝癌,于是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很多患者幸运地找到了中医,中医治病求本,把肝病“连根拔起”。
肝病的发生,其内因为饮食不节,素体虚弱,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郁闷忧思等,主要是正气不足。外受湿热毒邪,内外合邪而致。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灼津生痰,瘀阻血络,痰瘀互结,顽固胶着不解,病邪由气分渐入血分,由脾胃入肝胆,日久由肝及肾,造成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气血的变化,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引致人体整体功能的减退,此病情复杂而多变。因此,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必须以望、闻、向、切四诊合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充分了解邪正的盛衰以及消长变化,抓住主要矛盾,治病求本,才能辨证准确,切中病机,药到病除。
中医治疗肝炎证型分类,目前各家繁简不一,有的多达二十四类证型,不易掌握;有的以一种方剂加减治疗,又难以切中病机。广慈中医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根据肝炎病情变化,对急慢性肝炎,分为十种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对重症肝炎,又分为湿热弥漫三焦,湿热蒙散清窍,毒热入营血、亡阴亡阳等,大体概括了肝炎的证型。同时还考虑到两种复杂变化,一是各证型间,由于治疗和个体差异,可以发展变化和互相转化;二是在临床上,很少见到某一证型的证候,而是多有兼夹而至。
所以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主证的变化,病理实质,进行辨证归类掌握肝病的共性和个性,而不被暂时的次要症状迷惑,同时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治疗法则。肝炎患者病程长,病情变化较为复杂,经过四诊合参,可以辨别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以便胸中有数,更有效的进行辨证施治。
从担心害怕到摆脱疾病,只因她选对了方法
有一位33岁的刘女士,在上班时间感觉到恶心、乏力,已经持续了两周,后来还厌油腻、食欲差、口干苦、乏力、尿黄如茶。到医院检查前一周发现面目发黄,身肢略觉瘙痒,眼睛酸楚不适。经过化验检查后。各项数值为:黄疸指数60单位,麝浊16单位,谷丙转氨酶单位,HBsAg阳性,大三阳。西医的诊断结果是黄疸型乙型肝炎,并开具了好几种药物进行控制治疗。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刘女士还是没看到好的效果,就上网查了一下,越查越害怕,到底该怎么摆脱这个疾病呢?后来就找到了广慈中医,经过中医四诊合参后,认为其湿热中阻,蕴而发黄,治疗思路是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佐以化痰。在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定制了专属的中医方剂后,嘱其回家按时服用。
服药3个月后复查,黄疸指数4单位,胆红素0.4毫克%,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HBsAg阴转,她自己也感觉身体的状况出现了好转,恶心乏力的情况也变少了,食欲也增加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她也知道要在恢复期更不能放松警惕,还要加把劲儿。于是,继续巩固服用上述药物,以后每三个月做一次检查,连续检查两次,两对半全部转阴,摆脱肝病,重返工作岗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