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甘谷大象山”——神奇壮丽的大象山石窟
大象山起初命名时并不是这个“象”字,而是佛像的“像”,甘谷山中有座巨大的释迦牟尼的佛像,大像山也因此而得名,后来有典故记载释迦牟尼是乘象而来的,所以人们叫着叫着就变成了大象山,这个“象”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不知大家是否跟我一样好奇这尊巨大的佛像外观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甘谷大佛像有两百多米高,整座佛像位于悬崖峭壁之中,看起来略有危险生怕倒塌。这座佛像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不管从哪个方向看佛像都面容慈祥,内心十分佩服打造佛像的能工巧匠,巧妙的解决了我们在观看佛像时的视觉问题。站在山脚下细细观察佛像,佛像双耳的位置似乎有些不一样,正常的佛像耳朵上方的边缘与眉毛在同一水平线上。但这尊大佛的耳朵上方的边缘比头顶的发际线还要高出一截。但是我们站在下面抬头仰望佛像,看到的耳朵就是正常的位置,专业人士讲解到如果耳朵被打造的和平常的那些佛像一样我们在看的时候耳就会有一种要掉下来的感觉。佛像的眉躬骨一般都是高高突起的,这样才能显现出目光长远深邃,但这里的大佛为了视觉效果特意把眉躬雕刻成了凹形,还装上了浅浅的青色,使佛像的造型看起来更完美了,而且面部五官凹凸有致越发立体了。佛像的眼睛历经千百年之后仍然很有神采,是因为他的眼珠是用半个黑釉大缸镶嵌而成的,镶嵌的位置也稍靠下一点,所以我们从下往上看刚好就是眼珠的位置,很有神采散发着慈悲善良的光芒,大佛经过这样的特殊处理,越发显得神采奕奕看着有一种普渡众生的感觉,我不禁震撼了。
甘谷大象山除了有那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有一处神秘莫测的千佛洞,这个洞是在悬崖峭壁之上,其洞口非常小只能容一个人进出,但洞内确是非常大的能容纳上千尊佛像。进入洞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只见弥勒佛面带笑容,袒胸露乳,样子十分可爱,游人经过此处,都会叩拜一番,然后再摸一摸弥勒佛露出来的圆圆的肚皮,希望像弥勒佛一样憨态可掬。接着往前走是一座大石殿,想必这里就是“千佛”了,殿中有各种各样的佛像汇聚于此,有的盘腿而坐衣冠正襟,看起来十分严肃;有的单手支撑长卧不起,似是在闭目养神;有的在一旁默默地站立着,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东西;有的单脚离地好像要施展轻工一样;还有佛像围坐一圈像是在交谈诵经一样,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这些佛像形态各异,但看起来都是憨态可掬,慈眉善目,非常讨喜。洞内除了这些雕像以外墙壁上还刻有一些佛门事迹和一些看不懂的佛经,佛龛旁还有僧人不停的敲着木钵,“噔噔噔”的响声好像有安定身心的作用,我在这里站立了一会居然没有刚进来时的那种烦躁了。接着往前走就是一些歪歪扭扭的甬道了,经过这些甬道就会看到一处与千佛像截然相反的景象,就是电视上经常见到的阎罗殿,也就是阎罗王的府邸,洞门两边站立着我们熟知的牛头马面个黑白无常四个鬼卒,看起来有些令人害怕。进到洞内墙壁上刻有一些极其凶残的杀人刑法,据说这是冥界地府常用的,非常残忍,内心十分震惊。
在大象山石窟旁边还有一座最主要的山洞――双明洞,也叫药王洞,之所以叫双明洞是因为在洞壁上有两扇天窗,远远望去就像两只眼睛一样,非常形象。双明洞内一共有十七尊雕像,其中有三座最大的主雕像,也就是神龛内供奉的三座圣像,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只见他双腿交叠盘坐在金刚座上,左边的是端庄大气的文殊菩萨,带着她的雄狮坐骑,右边的是普贤菩萨,他的坐骑是一只大白象。三尊神像一样高大,看起来非常壮观。其余神像中看起来最厉害的就是药王孙思邈,虽然只有一米多高,但他身骑猛虎,右手拿着一个精致玲珑的小药盒,左手拿着药盒中的龙颚,像是在细细观赏这味药可不可以用。在他右侧还站有一个比他稍低一点的药童,这个药童头微微下垂,双手端着药盒,侍奉着孙思邈。除了孙思邈还有其他一些药理方面的专家的雕像,比如张仲景、皇甫谧、扁鹊、华陀、李时珍等等这些我们都认识,当然还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也许是因为这么多医药学家在此守候着所以才叫药王洞的吧。
出了双明洞接着往前走就是睡佛窟了,它在福禄寿三星洞的东边。这座石窟是长方形的,前面紧挨着的是小禅窟,还有一扇窗子连接着两个石窟。不要以为睡佛窟内就都是睡佛,其实它还有一尊清代才打造的莲叶观音像,只见这尊观音卧坐于莲叶之上,其形态悠然自得,非常宁静,虽然雕刻的手法有些夸张,但丝毫不影响观音的优雅形象,反而就像是佛教的典范一样,引领着整个石窟。其他的佛像就都是卧佛了,有的是半卧着,有的是全身都卧躺下,十分形象。
从古至今甘谷大象山一直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比如大佛的胡须、夜的神力等等非常有意思,大象山的石窟雕刻特别著名,佛像雕刻的栩栩如生,就好像是真的一样盘坐在那。我最佩服的就是峭壁之中那做最大的佛像,工匠考虑到人们在站在山下看佛像的样子就会改变,所以雕刻的时候就适当的做出了一些调整,是的我们不管从哪看都是一个样子,十分慈祥善良。大象山石窟的观赏价值极高,不管你是否崇尚佛教,都一定要来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