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的各大宗教之中,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很多人将目光大多聚焦在了诸多经书中,却忽略了佛教的诸多起源及代表人物,今天便为大家介绍佛教人物: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
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全称“因揭陀尊者”,代表着无量寿佛,乾坤寳袋,欢喜如意,其乐陶陶,因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亦称“布袋和尚”。
相传他原是古印度的一位捕蛇人,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他捉蛇是为了让行人不被蛇咬,捉到蛇之后拔去蛇的毒牙而放归深山。因发善心,后随释迦牟尼出家修成正果,于佛前受记,号弥勒,为未来佛。
据说他曾在中国曾显灵,于公元年五代梁朝时在奉化出现,负一袋抄化。后来在真明三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便消失了。
其实我国的布袋和尚就是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现今浙江人,以神异着称的一位高僧,常用杖背负一只布袋入市,故被称为布袋和尚。
当时的人们认为他乃为弥勒化身,所以此后在中国佛教寺院中所供奉的弥勒菩萨就是依据契此的形象而造。其形象特点为:大笑迎人,亦代表大慈大悲;肚皮大,代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民间常见的造像形式中常有五六个小孩围绕着此尊,代表弥勒菩萨常在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和色、声、香、味、触、法中行大慈悲。
芭蕉罗汉
芭蕉罗汉全称“伐那婆斯尊者”,代表着悠闲隐逸,傲视太虚,仙风道骨,超脱凡尘。据说他喜欢在芭蕉树下用功修行,故名“芭蕉罗汉”。
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很大,外面的芭蕉树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他随释迦牟尼出家后,修成罗汉正果。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可到底此声为芭蕉之声还是雨声,不由得使人想起关于六祖惠能大师的一则禅宗公案: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幢,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幢动”。
惠能大师说:“非风动,亦非幢动,仁者心动耳。”
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全称“阿氏多尊者”,这位罗汉的特征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代表着慈祥老者,得道高僧,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相传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待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
他出世后,有人对他的父亲说: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毛,你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出家,后来终于修成罗汉果。
修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即便证悟有“顿”“渐”之分,其实也不过是依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在修行路上的“质变”和“量变”的现象体现,也都是多生累劫所积累的善缘因果。
但无论如何,在每个人的生命中,能遇佛法而起信、起修已是莫大的善缘,若能累世持之、修之、证之,则实为不可数、不可称之大福报。
看门罗汉
看门罗汉全称“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威武标杆,警觉凝视,禅杖在握,勇弑邪魔。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
相传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门乞食,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不慎被他打烂,结果他要认错道歉。
后来他回去乞问释迦牟尼时,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锡杖在人家门前摇动,有缘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无缘之人,改到别家去好了。”
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
释迦牟尼将其智慧全部无私的用于利益众生的全巧方便之上。反观今日世界,从科技的发达程度不难看出,有聪明才智之人甚多,但此中乐于奉献之人又有几许。
世人之小智小慧皆是为“名、闻、利、养”,修佛人之智慧却为利益他人。于现象层面可能无甚分别,但因各自起心动念有所不同,本质上早已有天壤之别,所造成的结果更不可同日而语。
部分内容参考网络,如有意见请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