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去寺院的人应该会发现,有些规模比较大的寺院一般都设的有“西方三圣殿”,里面供奉着三尊“佛菩萨”像,很多人都是见佛像就拜,但其实并不知道这三尊佛菩萨都是谁?对他们的了解知之甚少。那么本篇文章就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佛学常识,希望大家能受益。
首先,“西方三圣”指的分别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他的左右两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千处祈求千处应的美名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势至菩萨”,又称“大精进菩萨”,也在极乐世界。而“阿弥陀佛”很多人经常听到,但对这尊佛本身不了解。
“阿弥陀佛”不同于佛陀“释迦牟尼佛”,大家不要混淆。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古印度尼泊尔迦毗罗卫国里王宫里的太子,29岁时后为寻求究竟的解脱之法出家苦修,于35岁时得成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而后创立佛教、组建僧团、弘法利生。
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中央娑婆世界说法,是娑婆世界教主。而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们与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合称“三宝佛”。阿弥陀佛是“光”与“寿”的象征,代表无量的光明与寿命,所以又被称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阿弥陀佛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他在过去无量劫前修行的时候就发下大愿,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广度无边受苦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我们观察“阿弥陀佛”佛像就会发现,阿弥陀佛多是一手持莲花、一手手掌朝上向下呈接引状,寓意超拔众生脱离苦海,给大众一种内心的宽慰与安心,真乃“世间大慈悲父”。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是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的应化道场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早在过去世修行时就已经成佛,法号“正法明如来”,但为了更便于救度众生,而选择倒驾慈航,自请降格为菩萨。
观音菩萨有三十三化身,还有我们熟知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会以各种因缘、形象示现在大众身边,以更好救度。《法华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众生身处苦难之中,一心不乱称念菩萨名号,菩萨随即观其音声、予以救度。
我们细心观察“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会发现,观音菩萨区别于其他诸菩萨最大的一个特征,是观音菩萨的头顶总是顶着一尊小佛像”,而这尊佛像就是他的老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不仅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还是他的徒弟。这背后还有一段很深的因缘,在此不详细赘述。
观音菩萨在过去世修行时,曾得阿弥陀佛相救,并将阿弥陀佛奉为自己的老师,为了时刻铭记师恩和教导,将阿弥陀佛佛像顶在头顶,我们称之为“佛顶顶佛”。
“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分别代表“慈悲”和“喜舍”。“慈悲喜舍”是佛教所讲的“四无量心”,是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的广大的利他无我心。西方三圣在西方极乐世界为众生说法,他们与其他诸大菩萨共同接引苦海众生。
许多信众平时没事的时候也会喜欢念阿弥陀佛名号,但我们要记住,念佛号的根本是要解脱我们的心,让心不打妄想、不生杂念,是来安住我们的心,内心清净慈悲,才是真正的福德利益。否则,“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心若不净,即使极乐现前,也身在地狱苦海。
“若人心散乱,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希望大家“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福慧增长、离苦得乐,南无阿弥陀佛。
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