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是成就佛果的必要条件。行菩萨道需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以慈悲为基石才能彻底圆满成就。弥勒菩萨是佛弟子熟悉的菩萨之一,也是当来下生阎浮提成就佛道的一生补处菩萨。本文以慈悲为主线统摄弥勒菩萨因地修行、救度众生、果地成佛的情形;分析弥勒菩萨慈悲精神的特点与本质,阐述弥勒菩萨慈悲精神对现实社会和修行的重大意义;对全面认识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加强个人修养,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佛弟子对弥勒菩萨的信心,增进有缘众生往生兜率净土跟随弥勒菩萨修行、快速成就佛道有积极作用。
弥勒菩萨;慈悲精神;现实意义
引言
释迦世尊尘点劫前早成无上正觉,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示生娑婆,应病与药宣说权实、偏圆、顿渐等无量法门。应机说法、法门无数;概要言之,悲智为主。可用“慈悲为怀、方便为门”来概括整个佛法。有智慧的方便是真方便,有智慧的慈悲是真慈悲;因有智慧,能根据众生不同根机施用形式多样的慈悲与方便,使众生渐入佛道。
佛法东来,在中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广利人天、度生无数。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法的传播与弘扬存在诸多因时、因地、因人之方法与形式的变化;不管时空如何迁变,佛法的核心不能改变,否则将失去佛法的真面目。现今社会,竞争激烈、物欲横流、人心难定,各种环境危机、人为祸害时时在侵蚀着人类脆弱的心灵。佛法的慈悲精神犹如甘露滋润众生干涸的心田,为其提升心灵修养、甚或解脱生死得大自在,指引方向和提供方法。释迦如来曾将其未曾度尽的众生,都付嘱于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现在只要与释迦佛之教法产生关系之人,皆已和弥勒佛产生了联系,将来“龙华三会”皆得授记作佛。[1]作为佛弟子应对弥勒菩萨加深了解,力争将来能赴“龙华初会”得大胜果[2]。
弥勒信仰在中土曾盛极一时,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弥勒信仰的论文为数众多、与其相关的著作也不乏其文。近代有太虚大师
[1]参见太虚大师,《怎样赴龙华三会》,《太虚大师全书》第三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页。
[2]同上,第页。
曾创立“慈宗”[1],大力弘扬弥勒法门,并有多篇关于弥勒法门的文章如《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等流传于世;随其之后也有僧俗弘扬弥勒法门,所存著作与文章都缺乏集中阐述弥勒菩萨之慈悲。从互联网搜索,能检索到几篇与弥勒菩萨慈悲精神相关的文章,如《试论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略谈弥勒的慈悲精神及其思想意义》等,这些文章同本文的主旨也大相径庭。《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一文主要阐述普遍摄受十方世界众生的净土的分类,以及专为娑婆世界众生所设之兜率净土的三种殊胜。《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一文提纲挈领的对《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进行扼要的讲解;主要阐述了弥勒菩萨从兜率下降成佛时此土之情形,以及弥勒佛“龙华三会”的度生情况。《试论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一文主要讲述弥勒菩萨之“慈氏”称谓的由来、弥勒菩萨对其慈悲精神的实践,以及弥勒菩萨慈悲精神之“容、慈、行”的特点和对现实人生的启示。《略谈弥勒的慈悲精神及其思想意义》一文主要描述弥勒菩萨“以慈为姓”的原由、以“布袋和尚”形象化生人间的典故,以及弥勒菩萨慈悲精神之慈悲和宽容对当今世人的作用。
本文以慈悲为主线统摄弥勒菩萨因地修行、度生情况、果地成佛的情形;阐述慈悲的定义及种类;分析弥勒菩萨慈悲精神的特点与本质,加强对弥勒菩萨慈悲精神的全面认识。以期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能引领社会大众提升个人心灵修养、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有缘佛弟子能因之增强对弥勒菩萨的信心,遵佛教诲、积累相应愿行,面见弥勒慈尊、随其修行、快速成就佛道。
一、佛法的慈悲
慈悲是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之一,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也是佛弟子耳熟能详的常用语。修行佛道无非自利、利他,此二利都要慈悲才能圆满成就。《大般涅槃经》云:“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2],“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3]。无有慈悲,不能成就佛道、也不能广度众生。慈悲是诸佛之根本,诸佛于因地之中因见众生诸苦所恼,生大慈悲,为度众生而发心修习佛道、求证佛果。因大慈悲之力,菩萨于无量劫生死中净障集资,心不厌没。亦因大慈悲之力,菩萨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普贤行愿品》中言:“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4]从初
[1]参见太虚大师,《慈宗的名义》,《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页。
[2]《大正藏》第12册《大般涅槃经》卷11,第页。
[3]同上。
[4]《大正藏》第10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第页。
发心修习佛道,直至成就菩提,慈悲贯穿始终,其重要性在诸多经论中皆有详细的阐述,欲成就佛果之佛弟子均应给予高度重视。
以下从慈悲的定义及种类两个方面来对慈悲予以简要说明:
(一)慈悲的定义
慈悲对于修学佛法至关重要,它有何含义呢?慈悲为梵语Maitri—Karuna的意译,是慈、悲、喜、舍四心之二。慈悲的定义为“拔苦与乐”。
佛法经纶中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与乐为慈,拔苦为悲。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1]“慈名爱念众生,当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2]《十地经论》曰:“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3]
第二种说法是拔苦为慈,与乐为悲。《大般涅槃经》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4]《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言:“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5]
慈悲之定义虽有两种说法,但其内含并无二致。简而言之,慈悲的含义就是给予众生快乐,拔除众生之苦。
(二)慈悲的种类
慈悲的种类在众多经论中都有阐释,总体分为三种,即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及无缘慈悲。《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即是将慈分为众生缘慈、法缘慈及无缘慈,并给予准确之定义。若初发心,遍观有情起大慈心名为众生缘慈;若修行时观一切法,名法缘慈;得无生忍,无有二相,名无缘慈。[6]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言:“初发心菩萨行众生缘慈,修行位菩萨行法缘慈,得忍菩萨行无缘慈。”[7]《瑜伽师地论》中对慈、悲、
[1]《大正藏》第25册《大智度论》卷27,第页。
[2]《大正藏》第25册《大智度论》卷20,第页。
[3]《大正藏》第26册《十地经论》卷2,第页。
[4]《大正藏》第12册《大般涅槃经》卷15,第页。
[5]《大正藏》第40册《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2,第页。
[6]参见《大正藏》第8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8,第页。
[7]《大正藏》第11册《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16,第页。
喜、舍四无量心都分为三种,即有情缘、法缘和无缘,并对每种亦有较详之阐释。菩萨普缘十方有情,发起与乐之心,以此修慈心,名为有情缘慈;菩萨唯有法想之心,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以此修慈心,名为法缘慈;菩萨于诸法远离分别,以此修慈心,名为无缘慈。[1]
《大般涅槃经》还从所缘对象及能缘心境将三种慈悲区别为两种含义,经云:
众生缘者,缘于五阴愿与其乐,是名众生缘。法缘者,缘诸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与之,是名法缘。无缘者,缘于如来,是名无缘。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师永离贫穷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缘佛,法亦如是。以是义故,缘如来者,名曰无缘。[2]
这是从所缘对象亦即给予众生利益的角度来区分的。经文又说:
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曰众生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3]
这是从能缘心境亦即内在破除执著的程度来划分的。
通过以上经论可以得出:慈和悲皆可分为众生缘、法缘及无缘三种。行持三种慈悲各有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层次的境界。众生缘慈,这是没有破我、法二执的凡夫都可以行持的慈心,无有证知我、法二空的道理,认为有实在的众生及法可得。法缘慈是已破我执,但法执未除的众生能行持的慈心;其了达人空,但认为法是实有,以为有实在的法可得。无缘慈是已达我、法二空,契入无生法忍证得法性身的法身大士才能行持的慈心;菩萨虽已能入无生法忍,但不圆满,至到佛地才能行持究竟圆满的无缘慈。有时从圆满的角度来辨析,无缘慈唯佛独有。如《大智度论》云“‘无缘’者,是慈但诸佛有。”[4]
[1]参见《大正藏》第30册《瑜伽师地论》卷44,第页。
[2]《大正藏》第12册《大般涅槃经》卷15,第页。
[3]同上。
[4]《大正藏》第25册《大智度论》卷20,第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