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现前触发出离之念
——《弥勒大成佛经讲记·出离之念》
天佑
引言:大众供养弥勒,弥勒转施他人。宝器分崩离析,由此触发正念。菩萨受到启发,直接契入实相。由本愿力所致的性格驱使,毅然出家学道。
戊二、接受供养转施大众
时,穰佉王共诸大臣国土人民,持七宝台——有千宝帐及千宝轩、千亿宝铃、千亿宝幡、宝器千口、宝瓮千口,奉上弥勒。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诸婆罗门观见弥勒能作大施,生大奇特心。
佛教认为:成就万事,无非缘起。正如释迦牟尼看到自然现象与人间百态,触发出尘之念;又如憍陈如、舍利弗等上首弟子,前期打好修行基础,稍微点播一下就能迅速契悟实相。一切都是因缘: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完全没有外缘也无法成满事业。未来净土世界没有现成的杂染——一切都很完美,那要如何悟道?真是一个麻烦。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为什么会这样呢?正是因为这里问题多,相应的课题也多。虽然倒下的人不少,但是只要能够觉醒,那进步一定神速。《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利器之轮》说:“孔雀食毒草而肥。”同样是在佛教僧团,有人就能数十年如一日,最终成就无学;而提婆达多就无法得到利益,最终自食苦果。一切缘起,一切事在人为——关键是具足因缘福德智慧和努力。
机缘来了:转轮圣王与诸国民持七宝台供养弥勒。义净本说:“时彼饷佉王,建立七宝幢。”但是本经说:“王千子各取珍宝于正殿前作七宝台。”我觉得,联系下文,还是千子共制比较好些——这样能够更好地体现缘起义。也有可能国王是挂名,王子是承办。“千头千轮”的七宝台,“有千宝帐及千宝轩、千亿宝铃、千亿宝幡”。帐、轩、铃、幡可以视作宝台的装饰;那么“宝器千口、宝瓮千口”呢?是七宝台上的配件还是伴随七宝台的陪礼呢?没有说明,不得而知。我想,这也不很重要;考虑到后文,还是将之视为宝台的配件吧。帐即斗帐——帐篷的帐,形同覆斗。汉刘熙《逸雅》说:“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轩”,可能是屋檐,也可能是门窗,或者是栏杆;与宝铃、宝幡、宝器、宝瓮一并,共同庄严七宝高台。总之,以国王为首,大家一起把这座由千王子共同发心制作的七宝台供养弥勒。为什么要供养弥勒呢?别忘了,弥勒是婆罗门,而且出生就有瑞相,自然得到大家的敬意。如义净译本说:“菩萨明众艺,善教受学者;请业童蒙等,八万四千人。”弥勒天资聪颖,知识丰富,迅速成为值得敬仰的人。
《弥勒下生成佛经》云:“其时诸梵志,数有一千人;得此妙宝幢,毁坼须臾顷。”也有可能并非专门供养弥勒,只是弥勒正好参与了供养法会。如义净本曰:“宝幢造成已,王发大舍心;施与婆罗门,等设无遮会。”国王发起舍心,能舍一切而无执著。今生成为转轮圣王,福报一定很大。福报怎么来的呢?具大舍心。经典多有典故:某人至心供养三宝,死后上生梵天,后世便成转轮圣王。这也是等流习气——长期以来具足舍心,如今种子发芽,才会自然发起布施之心。“无遮会”就是不设门槛的供养大会。不问出处,无论是谁;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全都一视同仁,普同对待。这也是古印度的传统。玄奘留学印度,因为学有所成,同时得到“大乘天”、“解脱天”的名号,一时独步。几大国王为了彰显其德,共设无遮大会,成为一大盛事。
未来人间净土,国王是俗世首领,而弥勒则成为婆罗门的代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婆罗门与刹帝利的分工不同。婆罗门是规则的制定者,社会福利的天然拥有者;刹帝利是政策的执行者,福利的实际支配者。刹帝利供养婆罗门,这俨然就是古印度社会现实的翻版。《摩奴法论》说:“婆罗门的出生就是法的不朽的化身。因为他为法而出生,而这样的出生必将导致与梵合一。”“婆罗门一出生便为天下之尊。他是万物之主,旨在保护法库。”“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全都是婆罗门的财产。由于地位优越和出身高贵,确有资格享有一切。”前面说过,一切神话设计不能脱出个人经验的局限。国王富有四海,依然还是非常恭敬婆罗门。而未来世界人人福报广大,婆罗门似乎也不用到供养。即便不需要,还是要完成这个仪式,目的是修行。国王与大众修的是布施波罗蜜,弥勒修的是四摄饶益之法;通过供养行为,全都成满修愿。
如果学过菩萨戒就知道其中有两条戒:不往应供、不受奉施。“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玄奘《菩萨戒本》)”檀越前来供养、奉施,菩萨如果生了染心,拒绝收受,那就犯戒了。菩萨不去布施、不去供养算是犯戒,怎么不接受也不行呢?经典上有说明:因为舍弃了众生——“舍有情故”。众生修福,欲行供施,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和意愿。菩萨应该助成,提供方便,成就彼此。菩萨不能走极简道路,少欲知足是修解脱道的必要条件——把全部精力投入修行。菩萨为了伟大事业,必要广结善缘——和一切有情结缘;如果缺乏因缘,将来就会失去度化机会。据经典载,佛与许多上首弟子每天托钵以前都会观察因缘,有意识地度化最有需要的人。接受供养,他们就会得益——改变命运;处处为他着想,可谓菩萨行的典范。此处,完成供养,算是种下未来转法的正因。
弥勒接受供养——满足大众的施波罗蜜,然后将七宝高台转施婆罗门众。《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说:“有二法,令居一处同梵行者未生违诤、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无斗、无讼、无诤、无竞;一者、展转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财法。”人间净土,自然不会争讼,但是这个行为却很有教育意义。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盖均无贫”。这是比较“唯心”的说法,因为贫富本身是相对概念;人人都一样,那就无所谓好坏——不用比较了。不过怎么看,均贫也不如共富好。未来净土世界,极大富足,同样不用比较;即便有差也无所谓:一方面金钱成为数字,一方面有钱也没地方花用。虽然无用,还要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各共分之”——利益均分。如此,体现出视众生平等的态度,这才是无量大慈。
“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诸婆罗门观见弥勒能作大施,生大奇特心。”婆罗门看见弥勒行大布施,感到非常奇特。奇特,不能当作稀奇古怪解,而是因超异而尊敬。如《贤愚经》卷八说:“如来出世,实复奇特。”婆罗门看到弥勒得到七宝高台,居然不据有,转施大众。这能说明什么?人类的行为无不反映出其动机。前文说到:“弥勒谛观世间五欲过患,众生受苦,沉没长流,在大生死,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察苦、空、无常,不乐在家,厌家迫迮,犹如牢狱。”既然一切放下,怎么还会贪恋宝台呢?婆罗门没有这种觉悟,所以生起大奇特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一套逻辑。人与人之间,如果频道不对,那就仿佛鸡同鸭讲,完全无法交流。
戊三、现观无常豁然幡悟
弥勒菩萨见此宝台须臾无常,知有为法皆悉磨灭,修无常想。赞过去佛清凉甘露无常之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此偈已,出家学道。
弥勒谛观五欲过患,生起正念,不乐在家。在我看来,这就是具足善根——一切善法的根本。有了这个基础,受到一点启发——发现七宝高台须臾之间化作乌有,触发觉智。无量劫来积集的福德因缘成就了善根的种子,宝台成败只是增上之善缘。没有种子,善缘再多也无法发起;没有善缘,种子也无法在这一刻萌芽。站在结果论,因、缘两者全都非常重要。但就瑜伽实践而言,因才是关键——只要踏上正道,早晚都会证道。如佛在《杂阿含·三四七经》中对须深说:“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在观察特定课题的修验前,只要能够跳出灵魂逻辑,契悟缘起无我主旨——佛教特定之逻辑,那么证悟只是早晚而已。譬如阿难,陪伴佛陀身边,由于法务繁忙,修行没有进展。不过,由于他早已证得初果,所以不会犯错。直到佛陀涅槃,阿难有了时间,居然在将卧未卧之际成就无学果位,真是不可思议。
我国禅宗有一句名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形容会家——开了法眼净的懂行人。由于他们已经找到门径——逻辑相应,所以很容易在一切时机得到启发,随处都可成为悟道因缘。弥勒菩萨看到一个意象,那是一件常人看来平平无奇的事情,居然触景生念。七宝高台是什么?本来就是众缘所成、七宝所造,然后才有的七宝台的名称;如今拆开了,宝台还有么?不能说从来没有,也不能说过去有现在没有了;因为七宝一点都不少,只能说一切都是缘起——缘起的生起,缘起的谢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譬如有一家百年老店,换过股东、店址、家具、员工等;既然全都变了,还是原来的店吗?难道就不是了吗?哪怕换过老板,法律义务还是要延续。于是,似乎怎么回答都有问题。
有一则典故。据《杂阿含九六一经》载,有一次,佛在王舍城;有人前来请教:“瞿昙!为有我耶?”问了三次,佛皆沉默不语。阿难起了疑情,问佛怎么不答。佛陀说:“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佛陀这番话似是问东答西。其实不然:佛陀的意图非常明确,那人根本没有契入实相而且他问这个问题并非用于实践。前面说过,佛教的众多课题必要用在特定场合,譬如瑜伽实践。如果滥用,反而会造成困扰。以“观一切法无我”为例。在瑜伽境界中,能够检视心色二法——五蕴,然后亲见其生灭不止,由此训为无我,便能豁然开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都在意识层面运作;如同药物被江河稀释,有效也变没效了。弄不好还有反作用——一旦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就会反复肯定自己的行为,乃至一意孤行。结果便是反智——认为圆滑与无个性就是“无我”,以致行尸走肉与麻木不仁。所以佛陀说法,必先观察对方的根基与意乐,菩萨大戒有这一条——要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法,否则很有可能起反作用。
义净译本说:“菩萨覩斯已,念世俗皆然;生死苦羁笼,思求于出离。祈诚寂灭道,弃俗而出家;生老病死中,救之令得出。”弥勒菩萨看到七宝所成宝台重新归复众宝,触类旁通,得到鼓励:诸法缘起,所以有为法难免磨灭——无常想,一切无法主宰——无我想,弥勒趋向果证。《大成佛经》多了一个桥段:“赞过去佛清凉甘露无常之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清凉甘露是形容词,无常偈是名称。清凉义谓炽然的热恼永远平息。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卷云:“清凉者,谓一切苦皆寂灭故,极清凉故。”佛教常以“清凉地”比喻涅槃境界。甘露即天饮,据说有不死之效,佛教引用譬喻不受后有;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甘露者,谓生老病死皆永尽故。”如来教法譬如甘露,所证果地赞为清净,两者合在一起,既美味又有效——能达不死的彼岸。
这首过去佛说无常之偈又名雪山偈,非常非常重要,因而极为常见。据说,这首偈的版权还不是释迦牟尼的,那是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共说的。这则典故出自《涅槃经》,前面在说城市治理的时候提到过。因地释迦牟尼——雪山大士为了听闻这首偈颂,毅然捐躯。相比而言,今人读经是太容易了。在开题的时候,我引用义净三藏的“西行取经偈”:“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惟冷结,沙河遮障力疲殚;后贤若未谙此旨,往往将经轻易看。”释迦牟尼的时代,没有文本,听闻佛法非常困难。佛前佛后就更别说了。自从有了雕版印刷术,那就便利得多。现代有了电脑与网络,传播条件更是日新月异。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普及化,缺点是缺乏恭敬心。传统的说法是恭敬出功德,其实,作用在心理投射的强度。就像自誓忏悔与发露忏悔,心理震慑的强度完全不同,未来防非止恶的力量也有天壤之别。读经的时候建议增加一些“附加值”——感念的力量;读一读前人为法忘躯的记载,千万不要“将经轻易看”。
关于此偈,另有一则典故。佛有一位姨母兼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净饭王去世,整个家族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男子尚能自活,缺乏独立人格与社会地位的女性们却犯了愁:走投无路,没有办法生存。想了半天,只有去找佛陀——在她们眼里,那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一开始,佛陀并不接纳她们,因为女性的特殊现实,难以践行男众的僧团规范。后来,阿难做通了佛的工作,别开半独立的女部僧团。两大团队独立互助,许多女性都得到了果证。后来,大爱道比丘尼大爱道年逾耄耋,便向佛陀告假。她说:“我今更不见如来颜色,亦不见将来诸佛;不受胞胎,永处无为。今日违离圣颜,永更不睹。(《增一阿含·大爱道般涅槃品》)”长老尼涅槃后,佛陀拿起旃檀木,放在大爱道的遗体上,说偈道:“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这首偈与雪山偈是一样的,只是翻译不同。
这首偈有四句,高度总括了佛教——四谛大纲。前两句讲有为法的真实相——诸行无常,生灭不住(流转门);后两句讲无为法的寂灭相——不生不灭,涅槃寂静(还灭门)。世间万物,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坏的;若非如此,佛陀不会存在。三界大导师正是因为苦的现实,出现人间,说法化度众生,出离生死。开启智慧,破除无明,只要不受后有,便是永尽轮回。由于烦恼、生死全都不再生起,是为灭苦——“最乐”。佛被称为世尊,正是因为在婆罗门教、奥义书与沙门思想的积淀下,突破前人成就,找到世间真相并且成功实现出离。这首偈把佛法的内核表述出来,如果是具足善根道器的上首弟子——利根之人,一闻就能悟入。若是差一点,那就要进行基础训练的补课,包括具体观法技巧;但是教法核心还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有另外一首非常有名的“缘起法身偈”也是:“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像这种单刀直入、直指核心的偈颂,可以视为“曼怛罗”,一定要多多持诵。要达到潜意识自发相续的程度,关键时会非常有用。
默如法师说:“约四谛言,上二句为苦集二谛,属世间因果;下二句为道灭二谛,属出世间因果。所谓诸行无常者,指世间有为法言。大则国土,成住坏空;小则人生,生老病死;世间万法,凡有相者,何一莫非无常迅速?此即所谓‘诸行无常’也。其所以无常者,原以世间诸法,皆以有为为性。有为者,‘为’即生灭义。生而必灭,灭而必生;万法始终有此生灭之作为,永无休止,此即所谓‘是生灭法’也。佛法着重人生之体验,小乘更从自身上加以检讨,深知有身故生,有身故死,身是无常为性,所以说‘诸行无常’。身整所以无常者,初生嫩蝡,俊秀佳美,渐渐而壮而老,转眼皱眉淍衰,不堪人事,以此迁变作为之无常性而得证知其为生灭之法。又所谓生灭灭已者,指出世间无为法言,人既有身而有生死,身为苦之因,生死苦之果:欲去苦之果,需务除其苦之因;身是苦之因,故灭身者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此即所谓‘生灭灭已’也。此时境界,非局外人知,清净寂灭无为为性,此即所谓‘寂灭为乐’也。复就大乘言:龙树中论思想与此甘露颂义遥相互应,兹乃拈出其有名偈颂而言之。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又为中道义。’良以世间一切诸法,无不皆由因缘所生,若离因缘,立即解体无从自立,所以说‘因缘所生法’。基于离缘无性之原则,所以说‘我说即是空’。基于由缘而宛然事相存在之原则,所以说‘亦名为假名’。当此世间诸法现前时,固未离缘而性空,此属真谛,亦未由缘而实有,此为俗谛;而此真空俗有,一念融通而不相勃,所以说‘又为中道义’。”
由本愿力所致的性格驱使,弥勒菩萨观察诸行无常,直驱实相。由此印合诸佛所说清凉甘露无常之偈,成为一大助力。万事俱备,菩萨出家学道。出家:出离在家生活,实践沙门净行。出家要具足形相、三业、意乐、住处四法才算圆满。可以引申为出离烦恼、恶法之家;如《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说:“若自能出离身中所有一切恶不善法,当知是名真实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