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综论略析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之六菩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

(三)弥勒菩萨慈悲的内涵与本质

弥勒菩萨的慈悲源远流长、广大甚深,其内涵与本质何在呢?只有清晰了解菩萨慈悲的本质及特点,才能更好的学习、继承与弘扬。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析:

1、弥勒菩萨的慈悲是自性的慈悲

弥勒菩萨因地作婆罗门“一切智光明”时遇弥勒佛,发心诵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誓愿未来成佛亦名弥勒,并缘于众生起慈心而发愿世世入慈心三昧。这种缘起成就了弥勒菩萨以慈为姓的特点,太虚大师曾说:“弥勒以慈为姓者,具大因缘,故不但因地以慈为姓,即至果位犹名弥勒。”[1]

弥勒菩萨因地以凡夫身缘于众生起慈心为众生缘慈,以后入慈心三昧则为众生缘慈、或为法缘慈、又或为无缘慈。无缘慈即是自性慈悲。智者大师之《摩诃止观》云:“众生心性即无缘慈”[2]。众生自性具无量功德,亦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显发。弥勒菩萨因地从众生缘慈,步步升进至法缘慈、无缘慈,此即是弥勒菩萨将自性中的慈悲通过其无量劫的修持展现出来,给众生提供一个模范实例。弥勒菩萨现为补处菩萨,早证无生法忍,成就无缘慈,故而弥勒菩萨的慈悲即是自性之慈悲。

[1]太虚大师,《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三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页。

[2]《大正藏》第46册《摩诃止观》卷6,第81页。

2、弥勒菩萨的慈悲是修行成佛的榜样

弥勒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从慈入手,以慈心三昧为重点,常常系念众生,因而推迟成佛的时间。《悲华经》中释迦佛开示,弥勒菩萨在过去十大劫中就可以成就佛果,但因往昔愿力之故而久住生死,不取涅槃。[1]

弥勒菩萨的本愿是在众生薄婬怒痴、奉行十善之时成就佛道,众生不能做到,则会延迟。这体现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修习佛道应以此为榜样,系念众生、处处为众生着想,利他才能更好的自利。正如《华严经》所云:“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2]

弥勒菩萨因地修习慈心断除自身烦恼,终将成就佛果。在《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中佛告诉弥勒菩萨言:

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3]

经中接着开示了如何修习慈心,然后释迦佛总结说道:

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4]

释迦佛指出一切菩萨都应修习慈心,并从是否离于分别予与拣择。有分别则为众生缘慈或法缘慈,离分别、不住众生相法相则是无缘慈。释迦世尊还说弥勒菩萨因修慈,故而名为“慈者”,这也从侧面说明弥勒菩萨的慈悲是修行成佛的榜样。

弥勒菩萨因地以凡夫身缘于众生,而发愿世世不食众生肉,并修习慈心三昧,成就广大慈悲与智慧。以凡夫身缘于众生修习慈心即是众生缘慈,发愿不食众生肉即是戒;慈心三昧即是定,并随着烦恼地断除可证法缘慈、无缘慈;无缘慈即是获无生法忍的法身大士才能行持的慈心,法身大士已能显发自性之智慧,此即是慧。弥勒菩萨缘于众生、以慈入手,完美地将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及戒、定、慧三无漏学统一起来。《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言:

菩萨不舍一切众生,普令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菩萨摩诃萨缘一切众生入慈心三昧,复入最上无缘慈三昧,修习最上波罗蜜多。[5]

修习佛道离不开戒、定、慧,但初入手有许多途径;弥勒菩萨给众生展示了一条以慈入手,戒定慧逐步增上,最终成就佛道的途径,堪为众生修习佛法、圆满菩提的完美典范。

[1]原文见:弥勒!汝于过去十大劫中,若欲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于尔时寻应具足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盘。弥勒!汝久住生死,以本愿故,所以不成,以待时故。《大正藏》第3册《悲华经》卷1,第页。

[2]《大正藏》第10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第页。

[3]《大正藏》第10册《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第页。

[4]《大正藏》第10册《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第页。

[5]《大正藏》第8册《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8,第页。

未完待续……

感恩您的阅读和评论,如有受益敬请点赞、收藏并分享给更多有缘之人,也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zf/184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