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出土的中国陶瓷与传世仿哥窑器文藏

朝鲜王朝时期遗迹中出土的中国陶瓷主要为景德镇的青花瓷器。

明色彩瓷器台座杨州市桧岩寺址出土京畿道博物馆藏

其他出土物尚包括:龙泉窑系的青瓷;与朝鲜王朝初期王室相关的桧岩寺址所出土的施挂绿釉与褐釉的明代瓷器台座;弥勒寺址出土施黄釉、红釉与绿釉等单色釉的清代皿、碗等;和柔翁主墓中出土的黄彩蔷薇纹瓶。

新用户下载紫禁城APP,即可免费获得年全年电子杂志

清黄彩蔷薇纹瓶京畿道富川市和柔翁主墓出土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藏

清色釉瓷器残片益山市弥勒寺出土韩国国立全州博物馆藏

现存朝鲜王朝末期宫廷的传世品以青花为主,此外尚有红釉水注,粉彩、五彩、红彩等各式皿、盘、墩、花瓶等。相比青花,单色釉与粉彩瓷器的数量虽少,但在《册架图》中可以见到这类色彩丰富的彩瓷,可知这类瓷器当时也由中国被带入朝鲜宫中。

清仿哥釉笔筒高11厘米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藏

清仿哥釉笔筒底足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藏

相对于此,现阶段肖似哥窑的破片却仍未有出土之例。然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收藏有哥窑风格的笔筒与花瓶,是为贵重的传世作品。笔筒为细瘦的圆筒形式,釉色白浊,微微泛红,「仿哥釉」之釉层厚重,器面满布开片,口沿部分可见如官窑一般深色的胎土,形成所谓「紫口」,圈足接地处露胎。圈足内,于满涂含铁颜料的方框内刻写「成化年制」铭款。

清仿哥釉瓶高13.8厘米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藏

清仿哥釉瓶底足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藏

花瓶为瓶身细长的方瓶,器口与器足作方形样式,从口沿至高台处削去四边棱角,全器呈八面造型。厚施色调泛青、带白浊气味的淡青色「仿哥釉」,圈足自接地处削去了约五毫米的釉层,露出深褐色的胎土,形成如官窑一般黑褐呈色的「铁足」。

清仿哥釉八方瓶辽宁省博物馆藏笔者摄

笔筒与花瓶的特征在其器口与足部皆呈现如官窑瓷器般的「紫口」、「铁足」,器面亦满布所谓「金丝铁线」之大大小小的开片,表明其是有意为之、特意强调「开片」的「仿哥窑」之作。特别是花瓶的器型,与辽宁省博物馆所藏道光年制的仿哥窑瓶相类。这些作品为道光年间的景德镇制品(承蒙耿宝昌先生提点),并约于此时传入朝鲜半岛。

原文作者:郑银珍撰游秋玫译原文来源:《紫禁城》年12月刊《朝鲜王朝时期的文人趣味与哥窑》(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紫禁城》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zx/179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