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论菩提心是大乘菩萨的心

文殊菩萨

顶礼妙吉祥文殊师利菩萨!

菩提心三个字的含义,有的人认为很简单,其实真正论述菩提心,十年也讲不完,很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为了正确发菩提心,单单就如何正确发菩提心,用了20几年的时间。这些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为什么要用20几年时间修持如何正确发菩提心?因为他们想修持愤怒尊的顶峰--文殊菩萨化现的愤怒尊大威德金刚。

文殊菩萨的智慧化现的大威德金刚

大威德金刚修持分《大威德单尊》与《大威德13尊》,我们知道,如果没有任何佛教修行的基础,没有修持前行,是万万不可以修持凶猛恐怖无比的愤怒尊的顶峰--文殊菩萨化现的愤怒尊大威德金刚。什么叫前行?就是修持高层顶端法门时,修持前的准备工作,犹如天寒地冻的北方冬季驾驶汽车前,需要花几分钟时间预热汽车,冬季天寒地冻预热汽车工作就是《前行》,比如《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详细名字《大圆满龙钦心髓-能显遍智妙道前行仪轨》,此书作者是根让仁波切。

文殊菩萨智慧化现的大威德金刚。

不管修持《大威德单尊》还是修持《大威德13尊》,不可以直接修持,需要修持前行,前行就是先要修持文殊菩萨的智慧与观音菩萨的慈悲,智慧与慈悲的结合就是菩提心。修持愤怒尊前,必须先修持文殊菩萨的智慧与观音菩萨的慈悲,只有按次第修持,智慧与慈悲结合,就是菩提心,所以,修持大威德金刚前必须修持菩提心--如何正确发菩提心?

菩提心从本体的角度来划分: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其中胜义谛菩提心是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菩提心境界。

如何生起菩提心?修持四无量心,什么叫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慈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悲无量心: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喜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舍无量心: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佛教经典经续里面舍的含义,舍:犹如人住的房子,大乘菩萨的心住于平等舍,舍:大乘菩萨的心住的地方,大乘菩萨的心安住于平等舍的一种境界。

大乘十地以上等觉位菩萨--观音菩萨

简单总结一下本文的论述次第,想成就大乘菩萨的心,大乘菩萨的心就是菩提心,如何生起菩提心?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可以慢慢升起菩提心。

大成就者龙钦巴尊者

龙钦巴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中讲:修慈心的利益是暂时令众人悦意,究竟成就报身,修悲心的利益是暂时没有损害,究竟成就法身,修喜心的利益是暂时没有嫉妒,究竟成就化身,修舍心的利益是暂时获得成就机缘,自心成为法器,究竟成就体性身。

诸佛菩萨慈悲的总集--观音菩萨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何实修?按次第,先修持舍无量心,后修持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为什么要先修持舍无量心?

本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按字面排序应该先修持慈无量心,但如果首先没有修成舍无量心,对一切众生就没有平等观,那么慈,悲,喜三无量心就会偏于自己喜欢喜爱的一方,不慈悲自己讨厌厌恶的众生,达不到清净平等的大乘菩萨的心。

(1)舍无量心,就是平等,是大乘菩萨平等宽宏的心,对任何众生没有嗔恨的心,就是大乘菩萨的心,文殊菩萨的《菩萨戒》:不伤害任何众生。对一切众生没有亲蔬爱憎,一视同仁的平等心,同时也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贪爱嗔恨之分别心,心安住于平等舍中,这就是舍无量心,也是大乘菩萨的心。

大乘菩萨--文殊菩萨

(2)慈无量心,身语意三方面修持,慈身业:不杀生,身体不伤害他人,行为调柔平静,慈语业:口中不辱骂讥讽他人,唯出善言,慈意业:内心不仇恨嫉妒嫉恨他人,唯念利他。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心。

(3)悲无量心,菩提心的根基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源头就是悲心,就是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什么叫众生的众苦,堕落三恶道,三恶道就是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广义讲六道轮回的众生都是众苦,侠义讲最让众生受无量无边痛苦的三恶道,称众生的众苦。

什么叫众苦因?众生造无量无数的十不善业就是众苦因。什么叫十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恨,邪见。众生堕落三恶道的因,造了无数无量的十不善业,所以,悲无量心就是让众生永离造十不善业的众苦因。斩断众生造十不善业的众苦因,让众生永离众苦。

(4)喜无量心,看别人事业爱情有成,就嫉妒嫉恨他人,看别人工作事业爱情婚姻或某方面获得成功成就,就嫉恨嫉妒他人,这就是没有喜无量心,什么叫喜无量心,看别人事业爱情婚姻取得成功,我也和别人一样的高兴快乐,没有半点嫉妒嫉恨别人的心,看别人工作事业爱情婚姻或某方面获得成功成就,我也和别人一样的高兴快乐,没有半点嫉妒嫉恨的心,就是喜无量心,就是大乘菩萨的心。

大乘菩萨--观音菩萨

论述菩提心,按次第:世俗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大乘菩萨(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菩提心境界,今天就不论述。

今天论述世俗谛菩提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嗔恨心,自私自利的心,会失去并摧毁菩提心。

舍弃六道轮回的众生,自己管自己,对堕落三恶道受苦众生没有升起慈悲心,舍弃六道轮回痛苦的众生,不管众生,就是舍弃愿菩提心,没有菩提心。

有的人感觉修行很麻烦,自己基础又不好,修行起来感觉非常吃力,干脆不修行,这就是舍弃了佛果与智慧。不修行就没有智慧,不修行就不会成佛。大乘菩萨《菩萨戒》的根本:愿菩提心的两个条件(1)不能舍弃六道轮回的任何众生,不管不顾,

(2)(感觉修行艰难,想放弃修行)不能放弃佛果与智慧。

如果舍弃六道轮回的众生与放弃修行,就是坏失了《菩萨戒》的根本。

自私自利的心很容易摧毁刚刚通过四无量心修出来的并不稳固的菩提心。破除自私自利的三个诀窍法门:修自他平等,修自他交换,修自轻他重。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你为了某事,生气打别人,别人会怎样,医院,别人身心会非常痛苦,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我骗别人的金钱财富,别人会怎样,穷困潦倒的人只有一点生活费的小钱,别人可能就会没钱吃饭饿死,……等等,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这些叫《修自他平等,修自他交换,修自轻他重》,把自己看轻,把别人看重,尊重别人,叫自轻他重。这些都是大乘菩萨的心。

本文的名称《菩提心论》或《菩提心是大乘菩萨的心》,是专门论述菩提心的一篇《论臧》,按次第修持,先把世俗谛菩提心修好,比世俗谛菩提心更高层次的是: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大乘菩萨(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菩提心境界,我们现在只能修持世俗谛菩提心,不可能修持胜义谛菩提心,犹如一个人小学没毕业,就想进入大学学习。

撰写本文,参考了文殊菩萨撰写的《菩萨戒》,《菩萨戒》还有一本,是弥勒菩萨撰写的,两本《菩萨戒》都可以修持。撰写本文,参考了根让仁波切撰写的《大圆满龙钦心髓-能显遍智妙道前行仪轨》,如有错误与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lp/179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