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的故事慈心三昧”
能以安乐无倦的方式,得以速证广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于生死中,不受众苦之逼迫,而于佛法处,速得圆满....
正文-
弥勒︵Maitreya︶,梵语梅怛丽,菩萨之姓也,中文译曰慈氏。弥勒菩萨的名字叫阿逸多,译成中文叫“无能胜”。所以弥勒菩萨的姓、名连起来,译成中文,就叫做“慈无能胜”。此乃表示弥勒菩萨的慈心,非常殊胜,没有一位菩萨能胜过他。
弥勒菩萨,多生累劫以来,不论为国王身、大臣身、或为比丘身等,皆常号弥勒︵慈氏︶,甚至到他成佛时,佛号亦为弥勒,是有其因缘的:
在过去无量劫时,于此阎浮提,适值弗沙佛出世。当时,有一大国王,名昙摩留支,中文译曰法爱王,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六万山川、八十亿所聚落。在其管辖的诸小国中,有一小国王,名叫波塞奇。弗沙佛,就是在此国中化导有情。波塞奇王和他的大臣、百姓等,皆是信佛虔诚的居士,对佛及众僧的供养,非常的尽心尽力。
波塞奇王,晨晚必向佛问安、请法,是以轮到他去晋献法爱王时,都没空前往。如此一段时日下来,法爱王久无波塞奇之音信,心生疑怪,便派使者,前往责问:
“波塞奇王!我们的大王说:近来都没有您的消息,也不见您的贡品,实在有失为人臣子的义务,您是不是有二心,想谋叛大王呀?”
波塞奇王,知道自己理亏,但又不知如何回答,便将使者安顿好,再遣婇女,以上好菜肴款待。自己急至弗沙佛前,向佛陀请示,应难之法。
弗沙佛慈音和雅地对波塞奇说:“王!不用忧虑,你只要对使者老实地说:今有佛出世,在我国内,吾等臣子,朝夕给事、供养,是以无暇晋见大王,但请大王谅解。”
波塞奇回到王宫后,便如是这般地将话转述给使者听。
使者回国,便一五一十地回禀。法爱王听了使者的报告,不由得雷霆大发,诸臣亦在旁扇火,皆言波塞奇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应该派兵前往讨伐,将其一举歼灭。
盛怒下的法爱王,即与诸臣,率兵前往攻打。
波塞奇王,由哨兵那儿,飞鸽得到消息,心中非常恐惧,又去向佛陀请示。
“王!无忧!但去晋见大王,照上次的话,再说一遍即可。”佛说。
波塞奇与侍臣等,赶到边境,对大王礼问后,垂手站在一旁。
法爱王,冷冷地看了波塞奇一眼,随即不高兴的责问他:
“你是不是有什么靠山!为什么这么怠慢,不再朝觐了?”
“大王!请息怒!这个世界上,要逢佛出世,是很难的,要一睹佛面更难。现今有佛号弗沙,正在敝国内,化导群生,开迷启悟。我等认为机会难得,朝夕供养佛及僧众,听佛说法,得莫大法喜,是以未去大王那儿请安。”波塞奇恭恭敬敬地说。
“你没空来看我,也就罢了,为何连晋贡的礼品也没空献来?”大王嘲讽地问道。
“大王!佛陀座下有诸大比丘声闻弟子,戒德清净,是世间的大福田,是以我的臣民,皆竞相舍己所有,用以供佛及僧众,所以没有多余的财宝,可以拿去给大王当贡礼,尚请大王原谅!”波塞奇老实地回答。
法爱王听了波塞奇的话,对佛陀不禁生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心想:佛陀究竟是何方神圣?可以让此国人民,如此发心供养?便对波塞奇说:
“好吧!待我见了佛以后,再定你的罪!”
法爱王,在群臣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地向佛所前进。这时,法爱王远远地就看到比丘、众人围绕着佛坐,如众星拱月般,个个寂静沉默,端坐入定。其中有一比丘,入慈三昧定,放出金色的光明,如大火般的明亮。
目睹此祥和光明的景象,法爱王的傲心、瞋火,熄了一半。向佛问讯作礼后,便问佛说:“世尊!我进来的时候,看到有位比丘,周身放大光明,倍于他人,不知此比丘,入何等定,光耀如是?”
“此比丘,入慈等定,是以光耀如是。”佛说。
法爱王闻后,心中倍生钦敬,不由心中默默发愿:
“入此慈定,竟是如此光明,巍巍殊胜,我亦当修习此慈心三昧。”
心中发完如是愿后,法爱王瞋恨的心,已烟消云散,心意变的非常柔和,志慕慈定,再无害心。并且恭敬地请佛及比丘僧,到他的国家,接受他的供养,佛陀默然慈允。
那时的法爱王,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啊!弥勒发此慈心始于那时,从此以后,多生累劫以来,即常修此慈定,以自调伏,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念念中离分别、离我、离我所,常在广大的慈心三昧中,观照一切的众生,慈光普照,解忧除恼。
弥勒菩萨,由于累劫以来,勤于修持慈心三昧,故今世于释迦牟尼佛座下出家后,亦曾向文佛问过:
“世尊!菩萨行者,当如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中,不费什么工夫,即能以安乐无倦的方式,得以速证广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于生死中,不受众苦之逼迫,而于佛法处,速得圆满?”
佛说:“善哉!弥勒!汝具慈心,能代众生问这么好的问题,我即教汝等如何修慈心三昧:
若有菩萨,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如此便能速得诸忍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尽未来际,常住安乐,并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之业障。
凡修学慈心之行者,若有众生,来其处所,行违逆、迫害之事,行者当以智慧深自观察:往昔我于彼人处,作重业障,令其受苦;是以今日业果成熟,来至我所,恼我、乱我、障我菩提。如果我于此人处,不生欢喜心,那么于其他一切的众生处,又如何能行饶益之事呢?
无始以来,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多以恩怨、爱憎交织,而累世牵扯缠绕,无有出期。今日若于此众生,不生怜悯,那么于其他众生处,亦当如此。是故菩萨行者,当于一切众生处,普行饶益;因此当修慈心,念念行慈。
菩萨行者,复应思惟: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中;心中若怀怨结,后世必堕毒蛇中;若堕毒蛇中,彼人必感快意。故菩萨行者,当舍离所有瞋恚怨结。
行者若多瞋恚怨结,十方诸佛,悉皆知之,必生叹息: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怨结?如此愚痴之人,以瞋恨故,于自身之烦恼,尚不能解脱,又如何救一切的众生呢?
多瞋的众生,生生世世,所受之身,恶毒充满;故菩萨行者,应修习慈愍之心,永离于瞋恚怨结,视一切众生平等、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修慈之人,常以慈胜解,而自庄严摄持。复应思惟:我今给与众生安乐,亦如梦幻泡影。譬如幻师,所做之幻事;我亦如是,给与众生种种安乐。再者,幻化之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无有我所。又如于沙漠中,妄生海市蜃楼之幻想,而勤苦奔逐;我心行慈,亦复如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自性。又如于梦中,见种种物,梦心分别,以为真实,及至梦醒,方知是为虚幻。
是故修慈者,当除身见、边见、众生见、我见、我所及我想,乃至离种种分别;若能如是者,名为修广大之慈,宿世以来,所有罪障,悉皆消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弥勒!汝累劫来,以修慈著称,是故名为慈者。”
弥勒菩萨,闻佛教示,谨遵佛旨,信受奉行,故常叫做弥勒︵慈氏︶。
#佛缘#